5月10日,为推动地名文化与地理标志产业深度融合,探索文化赋能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为目标,《中国地方名酒评价规则》团体标准编制启动会暨梅兰春品牌影响力提升座谈会在北京举办。活动由中国地名学会主办,泰州市梅兰春酒厂有限公司承办,一方面为地方名酒评价规则的团体标准编制夯实基础,一方面探讨梅兰春百年匠艺的传承创新之道。
原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华夏文化促进会会长项玉章,中国地名学会会长王胜三、执行会长兼代理秘书长陈士国,中石化易捷澳托猫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晖,北京酒业流通行业协会秘书长程万松,泰州市梅兰春酒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秀兰,江苏洋河酒厂原党委书记赵凤琦,泰州市梅兰春酒厂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巍,中国食品报社主任陈佩忠,中国地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范正利、杨师及会员部主任时广惠等参加了座谈会。
中国地名学会会长王胜三主持会议,并首先介绍了学会的基本情况以及此次地方名酒评价标准编制背景。王胜三表示,我国现有地方名酒评价体系存在三大痛点,即地域特色难量化、工艺标准不统一、文化价值欠挖掘。学会经过半年调研,初步形成四大评价维度——文化承载度、工艺传承度、地域辨识度、市场认可度。本次会议的主题则在于重点论证指标的可行性边界。
原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指出,地方名酒作为地名文化、地域特色与匠人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更是地方经济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但如何科学评价地方名酒的品质、工艺与文化价值,推动其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已成为行业亟需解决的课题。地方名酒评价团体标准的编制,将填补行业空白,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这一标准,推动地方酒业从“传统酿造”向“标准引领”跨越。
北京酒业流通行业协会秘书长程万松认为,酿酒可归属于第一资源型产业,具有“生态酿酒”和“风土消费”两个基本维度。对地方名酒的评价至少要有四个标准:品质过硬、历史悠久、与时俱进、技艺传承。这与学会初步形成评价维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中石化易捷澳托猫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朱晖看来,本次活动是中国地名学会和地方标志性特色产业产品梅兰春的一次完美互动。就梅兰春的品牌提升,朱晖认为泰州地名“取通泰之义”,而“祥泰文化”应是地方名酒梅兰品牌故事的应有之义。另外,刘秀兰董事长身为全国拥军模范和改革开放第一代优秀企业家代表,个人品牌魅力亦不容小觑。
梅兰春酒厂顾问、江苏洋河酒厂原党委书记赵凤琦作为业内资深人士,更多地强调了白酒产业对自然资源禀赋的依赖——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多方面优势的叠加是成就一款好酒的先决因素。梅兰春董事长刘秀兰介绍了梅兰春开创中国芝麻香型白酒之先河的发展历程,总经理赵巍作了补充发言。
中国地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范正利、杨师及会员部主任时广惠,中国食品报社主任陈佩忠,分别站在自己的角度就以“一座城、一款酒、一个故事”为核心的《中国地方名酒文化·梅兰春》编辑出版思路以及梅兰春品牌传播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中国地名学会执行会长、代理秘书长陈士国在发言中,主张梅兰春品牌文化的传播要与泰州地名文化的传播完美的融合,地理标志性白酒品牌能够上升为所在城市的一张名片无疑是企业的荣耀。《中国地方名酒文化》梅兰春卷是该系列丛书的首卷,要注重其典藏价值,力争打造成标杆之作,从而为梅兰春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助力。
座谈会上,王胜三会长还为《中国地方名酒评价规则》团体标准参编单位泰州市梅兰春酒厂颁发了标准联合发起人聘书。本次活动标志着《中国地方名酒评价规则》团体标准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版权所有:中国地名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