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文化振兴
在“红色引领”中实现“绿色崛起”
 来源:中国青年报  阅读:1619次 更新时间:2021-07-07

  金兴桥做梦也没想到,2016年,他会迁出下河滩,搬进村部集中安置点的两层吊脚楼。他更没想到的是,在“名誉村长”王新法的鼓励下,他一边开办民宿小客栈,一边兼任村里的生态护林员,再加上母亲被安排在村部食堂做饭,家里的纯收入会达到每年4万多元。

  薛家村:依托“三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金兴桥是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的村民。几年前,这里没有自来水,村民们的生活用水需要用水桶从河里挑。河流穿村而过,河上却没有桥,孩子们上学都要打赤脚蹚河过去,遇到大水的时候,还要动用铲车接送孩子们过河。这里也没有公路,只有沙石土路,一座座连绵的大山几乎将这里与外界隔绝。大多数村民居住的都是年代已久的吊脚楼和木板房。吊脚楼楼下养牛养猪,二楼住人,夏天臭气难闻,冬天四处漏风。

  这里家家户户以种茶为生,出产的茶叶却卖不出好价钱。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大多为老年人和儿童。过去的薛家村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村部,虽然依山傍水,空气宜人,却是一幅落寞的景象。

  短短几年间,薛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退伍老兵王新法来到薛家村义务扶贫,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带领村民修路架桥,开凿隧道,解决了交通不便的大难题;他还修建蓄水池,将自来水管道接到了村民家中,同时解决了上百亩茶园的灌溉问题。

  薛家村是一个有着红色历史的村庄,80多年前,曾经有68名红军战士受到国民党军队围剿而跳崖。他们离世后,尸骨一直散落在四处,王新法得知此事后,带领村民将68位红军烈士的遗体集中安葬在村里的六塔山,将烈士安息地命名为“山河圆”。他和战友创立的“与民共富军人团队”先后投入70多万元,把“山河圆”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改善薛家村茶叶粗放种植、收益不高的问题,王新法引导村民由追求种植面积与产量转向追求茶叶品质,改良品种,茶树不沾农药、除草剂、叶肥素。每一亩茶叶收益也由原先的2000元,提升到现在的近4000元。薛家村拥有了一栋占地11亩,厂房面积2100多平方米,年产加工干茶500吨的现代化加工厂。薛家村原党支部书记覃遵彪介绍,目前,全村共有茶园1500亩,其中有机茶300亩,其他茶园今后将都向有机茶转化。

  覃遵彪介绍,在王新法的带动下,近年来,薛家村依托“三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脱贫增收,“三色”包括“红色”“绿色”和“本色”。“红色”指的是党性教育旅游产业,“绿色”指的是生态旅游产业,“本色”则是土家文化旅游产业。

  薛家村有着难得的原生态景致与风情,森林绿化率高达96%,高山、清溪、云海、丛林、茶园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薛家村与湖南省的一家公司签订了“理山居”休闲度假村项目,保留原有19栋土家风情木构房屋建筑主体,通过改造内部设施,打造原生态休闲避暑胜地。同时结合易地搬迁政策,建成了薛家村土家风情寨,既解决了易地搬迁贫困户的住房问题,又建成了高标准民宿,为贫困户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来源,也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薛家村村民实现了脱贫增收。通过开办农家乐和民宿,每户年增收可达1万至2万元。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从穷山窝搬迁到了具有土家风情的集中安置房,水泥公路绕村进户,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开启了小康新生活。如今的村部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村部门口的购物商店还设立了土特产窗口,茶叶、葛根粉、梨膏糖、土家剁辣椒等土特产纷纷摆上货架。

  夹山镇:国学亲子园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乡村旅游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生在石门县的每个村镇、每家每户。

  曾建华从武汉当兵退伍后,在深圳做了十几年物流工作,因父母年迈需要照顾,2016年,他回到了家乡,在夹山镇开设了国学亲子园乡村旅游项目。亲子园主打国学和乡村文化,园区采用的都是无动力游乐设施,可以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园区在常德市独此一家,因此很多周边县城的游客会带孩子过来玩,游客一年有十几万人次。

  游客的到来带动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亲子园附近有3家农家乐餐馆跟曾建华的公司签了合同,有游客过来,曾建华就会推荐到农家乐品尝当地农家菜。亲子园也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游客多多少少都会买一些土鸡蛋、桃子、葡萄等土特产带回去。”曾建华说。

  亲子园还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曾建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其员工主要是附近的村民,有些员工以前在外面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照管。孩子们到了读高中的年纪,他们需要回来陪孩子,照顾老人。亲子园给这些返乡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公司目前有10个正式员工,还有5个长期的钟点工,负责园区的日常维护,节假日人多的时候还要进行安全管理和交通疏导。这些工作不仅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以前农闲的时候,村民们就凑在一起打麻将或纸牌,现在他们有了更多事情可做。“园区的工作时间不是固定的,平时相对清闲,节假日比较忙。员工们实行调休制,平均每人每月可以休息5-8天,人均工资可达2000元/月。”曾建华说。

  维新镇:电商让土特产走出大山

  盛孝军出生在石门维新镇,因为家里穷,她高中一年级的时候便辍学去南方打工。打工期间,她自学了电脑,考取了会计证,后来在广东惠州的一家公司做了9年多会计主管。

  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盛孝军也渐渐有了回家尽孝的念头。2012年年底,她回到家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落地。返乡不久的盛孝军正好赶上了政策红利。在当地政府和家人的支持下,她2016年5月创建了镇里的第一家电子销售平台——盛妹儿土特产销售中心。

  盛孝军告诉记者,盛妹儿土特产销售中心的经营业务主要是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多渠道销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脐橙、茶叶、土蜂蜜、葛根粉都是维新镇的特产,在盛妹儿土特产销售中心出现之前,村民不知该如何让这些土特产走出大山。

  盛孝军介绍,销售中心通过采取“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努力“让大山里原生态农产品走出去,为乡村振兴做一点贡献”。

  销售中心与当地16个行政村的贫困户签订了农产品电商销售协议,采取“以购代扶”的帮扶模式,把老百姓家里的农产品统一收购过来,再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进行销售。销售中心也为当地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合作社提供免费展台,帮其销售产品。此外,销售中心还成立了养蜂基地,跟当地贫困户签订协议,让他们来基地集中养蜂,由销售中心对他们进行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管理,年终分红。

  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手工艺品也是盛孝军想向外界推广的特色产品。维新镇居民大多是土家族,一些老人还保留着做纯手工千层底鞋的手艺。盛孝军找来了六七位有这门手艺的老人,让他们制作千层底鞋,再由销售中心出售给外地游客。“这样,一方面可以推广我们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让那些老人赚点零花钱。”盛孝军说。

  大山里盛产竹子,用竹子制作手工艺品也是当地人的手艺。这些产品是纯手工制作,没有多少库存,都是先有了订单,盛孝军再找人制作。目前,做这些工艺品的是8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们靠做竹工艺品一个月可以赚到一两千元。

  回忆起刚开始做电商时的情景,盛孝军十分感慨:“2016年这里的很多村子还是泥巴路,晚上也没有路灯。”现在,每家每户都通了水泥路,实现了路灯全覆盖,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和空调。“有了公路,什么东西都可以往外销。城市人喜欢原生态的产品,我们就把最原生态、最环保的东西卖给他们。”盛孝军说。

  发展多种乡村旅游模式,实现乡村振兴

  近年来,通过推行“旅游+扶贫”战略,发展“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购物”等乡村旅游模式,石门县发展了一批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典型村寨。除了南北镇薛家村被评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全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外,南北镇薛家村和罗坪乡长梯隘村旅游扶贫工作还被列为湖南省《让美丽战胜贫困》旅游扶贫经典案例。此外,夹山镇杨坪社区居委会、壶瓶山大岭村等19个村(居)也被列入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节点村。据了解,全县旅游扶贫带动脱贫贫困户3022户(10576人),占全县脱贫总人数的14.7%。

  经过几年的发展,石门县已经形成了一条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南北镇薛家村党性教育基地、长梯隘、龙王洞、白云山、夹山、泰和合茶号、福田农耕文化园等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景点,蕴含了红色文化、土家文化、桩巴龙文化、茶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资源,丰富了旅游发展的内涵。壶瓶山镇被评定为湖南省文旅特色小镇,泰和合茶号已被列入万里茶道湖南段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名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

  石门县还打造了一条纵贯全域的景观走廊。近3年来,已完成涉旅投入近30亿元,相继完成了夹山闯王陵改造、壶瓶山红茶坊、壶瓶山大峡谷景区提质、壶瓶山登顶步道、白云山茶文化公园、龙王洞景区改造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稳步推进了壶瓶山镇、东山峰、南北镇、罗坪乡等旅游小镇建设,形成了沿S241和S308公路为轴线,以夹山寺、仙阳湖、壶瓶山为核心的优质旅游景观带,并带动了一大批乡村旅游点的蓬勃兴起,“处处是景点、路路有景观”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已经显现。

  此外,石门还推出了一批极具特色的文旅活动,柑橘节、茶文化活动、夹山赛牛灯会、壶瓶山孝山冬祭、全国大学生文明旅游背包行等特色活动,使“神奇壶瓶山、唯美石门县”的形象深入人心,也使石门旅游人气大幅提升。

  石门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建立初期的195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544万元;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11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6元;2018年,石门县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成功脱贫摘帽,当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78.2亿元,全县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40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1.17万元;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313.61亿元,全县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7万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万元。

  近年来,石门县委、县政府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将文化旅游产业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紧密结合,持之以恒地作为县域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成功打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湖南样板。

  “十四五”期间,石门县将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努力建成“畅通、开放、美丽、幸福”新石门,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吸引力强的优质旅游产品和品牌,全力打造集高山度假、滨水休闲、禅修养心、温泉养生、户外健身为一体的湘西北旅游门户和旅游目的地。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中国地名学会网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