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库
从心理学视角看“旅游是一种学习方式”
 来源:中国旅游报  阅读:991次 更新时间:2021-07-28


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交互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由此带来的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各种影响和作用的功能,特别是其教育功能是指旅游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由此可见,学习与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但是旅游既具有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教育属性,还具备经济属性,所以旅游可视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

一、旅游是既特殊又有效的学习方式

1.旅游活动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现、印证和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互动性、情境性三个重要特征。旅游活动特别是研学旅行,全过程、各环节均体现这三个特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生动体现、印证和应用:只有当学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丰富自己的知识,全身心探索,研学旅行的实施才真正有效。研学旅行是集体活动,学生与老师、专家、辅导者等助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这完全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学习共同体”(或称为“学习的社会群体”)这一概念。研学旅行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能让学生深入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学习,将已有的概念化知识自然迁移到具体情境中。这种形式可以说是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流派之一)的情境性教学、情境性学习观点更为直接的应用。上述观点强调学习任务的真实性、弱化学科界限、进行情境化的教学成果评估,这些都在研学旅行中得以实现。

2.旅游是提供信息资源、信息处理工具的教学媒体

教学要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分析、推理、鉴别等思维活动,同时为其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信息处理工具和适当的帮助,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工具,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如果说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思想对学习、教学和教育心理学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那么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则将“学习旅行”(Study Trips)“参观展览”等方式视为重要的教学媒体,它们属于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的中间阶段——“观察的经验”。这些教学媒体没有难易之分,阶段没有先后之别,只是抽象程度不同,都是为了“教给孩子抽象概念时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这就意味着,研学旅行、参观展览等旅游活动是重要的教学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处理工具。

3.旅游可以成为文博场馆学习的情感起点

不管是学习共同体中的组成之一还是教学媒体的施用主体之一,老师(研学旅行中的研学导师等)作为设定教学(研学)目标、选择教学(研学)模式、设置教学(研学)环境、评定教学(研学)成果的负责人之一,在研学旅行中要引导、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推动学生与情境交互过程中,与学生产生互动。

更好地发挥老师(研学导师等)作用的方式、技巧很多,“教师期待效应”这一概念不得不提。这个社会心理学概念也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说的是老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影响,会使学生取得老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与课堂教学一样,研学旅行带队老师或研学导师除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观察记录学生的表现和成长,还要形成对学生的正式评价。但是,非正式评价也非常重要,比如言语激励等。这种激励可以视为形成“教师期待效应”的手段,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事实上,“教师期待效应”并非只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自我暗示或他人暗示形成自我激励或他人激励,对激发和调动人的潜力会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在日常旅游活动特别是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场馆时,不少人选择“网红打卡”,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己“较高的生活、审美品位”。如果坚持“打卡”,不管是不是出于虚荣心,至少会起到“自我激励或他人激励”的作用,形成“社会监督”,可能让打卡行为成为文博场馆学习的情感起点、独特方式,最终变成真正的生活日常。

4.旅游益于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

从上述角度看,广义的旅游活动对各年龄阶段的旅游者来说,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似乎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或思维发展特点、学习动机有关。

从终身学习这一观点来看,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学习更多是为了充实自己,使闲暇时光更有意义。他们的学习动机更为成熟,体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这一人群而言,课堂学习机会越来越少,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使他们不具备固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旅游恰恰可以满足他们在非正式情境中继续学习的需要,且这种方式适合他们的认知特点。

除了符合认知特点,相比正式的学习,寓教于游的学习方式还具有学习材料更直接易懂、学习内容呈现缓慢、学习强度小间隔长等特点,更有益于形成最佳的心理动机水平。心理学家耶克斯和道德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使效率下降,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综上,在心理学的视角下,从旅游贴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旅游具备重要教学媒体的性质、旅游易于形成学习的情感起点、旅游更有益于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水平等角度看,旅游是既特殊又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发挥旅游作为学习方式作用的建议

针对以上特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发挥旅游作为学习方式的作用。

1.注重发挥“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的互动作用

“学习共同体”各成员之间的协商、协作和互动对于知识建构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重视旅游者与导游、旅游者与当地居民、旅游者与情境甚至是旅游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导游讲解时要加强与旅游者互动,除了保证讲解内容的专业性、准确性和趣味性外,还要注意讲解礼仪规范,重视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语言、穿着服饰甚至是人际空间等非言语沟通方式,这些都可以增强导游信息传递效果,更有利于旅游者对讲解内容的接受。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的互动,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生活。事实上,文化差异是影响主客互动的重要因素,文化差异越大,越会吸引旅游者,也会引发主客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反思。为了更好地发挥主客互动的积极作用,目的地应尽量保留当地的传统手工艺、美食特产等,创造条件进行多种形式的主客互动。如何实现旅游者间更好的互动?以旅行社为例,应尽量将文化背景、教育程度、认知水平等要素同质性较高的旅游者组织在一个团队中,这样有利于他们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由于文化背景等相似,甚至可能在“研讨”中弥补导游讲解的不足。

2.注重科技在旅游场景中的应用

学习旅行、参观展览等作为教学媒体,其与新技术手段的结合,可以发挥“教学新媒体”的更大作用。当前,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游览项目、展览展示增添更多媒体元素,为景区、文博场馆等升级改造、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研学旅行课程中运用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让难以重现的历史情境得以再现,让跨区域的旅游资源特别是线性文化遗产资源得以整合、系统呈现,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参观游览兴趣。在红色旅游大力发展、党史学习如火如荼的当下,运用好科技手段显得至关重要。应广泛应用智慧导览、投影沙盘、增强现实、全息成像、虚拟讲解员、环幕影院等新的技术手段和展陈方式,让英雄人物更“立体”、战争场面更震撼、学习方式更多样、革命故事更动人。比如贵州将建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沉浸式数字体验馆,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机械舞台等高科技手段,完整串联长征峥嵘历程,全时空讲述长征故事,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引发旅游者内心共鸣。

3.注重丰富供给,转变观念

不同年龄阶段、社会阶层的旅游者心理需要不同,其学习方法、手段、过程等有所不同。一方面要围绕团队游、自驾游、银发游、亲子游、研学游、毕业游等需要和特点,设计更有针对性的线路和产品,不断丰富旅游者的“学习材料”。对于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旅游产品,都要不断提升其文化内涵,尤其是提高历史古迹类、文化遗产类景区,文化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演艺、节庆活动的文化含量,让旅游者通过旅游了解革命历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尽管旅游者在消费观念、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是说人们通过旅游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满足精神文化需要是有高低层次之分的。只有转变观念,才能看到“网红打卡游”的积极一面,才能认识到“一日游”同样是为旅游者提供文化经历和文化体验。比如上海近年来打造了城市“微旅游”品牌,推出各具特色的建筑微旅游线路,让市民和旅游者用脚步丈量城市,了解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感受城市历史人文气息。黄浦区打造的红色文化微旅游线路,更是让市民和旅游者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之路、奋斗岁月、信仰之力。可以说,微旅游蕴含着大学问、大力量。

与学习动机相关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低级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高级需要。按照这个理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旅游,不管是“微”还是“长”、是“浅”还是“深”,各种形式都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这恰恰与“旅游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等判断相契合,再次印证了旅游作为学习方式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最新新闻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中国地名学会网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