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学会动态
中国地名学会 地标产业赋能计划实施方案
阅读:188次 更新时间:2025-07-14

中国地名学会

地标产业赋能计划实施方案

2025-2028年)

 

一、实施背景

地标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特色名片,也是地名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在推动区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地标产业依托独特地域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提升地方知名度。然而地标产业也面临品牌建设薄弱、市场拓展受限、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赋能。地标产业赋能计划是中国地名学会推出的以地名价值为基础,整合科研力量、市场渠道等多方资源打造的赋能平台,是提升产业或企业综合实力,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政策依据

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民政部乡村著名行动、《民政部关于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重点落实“培育一批地名文化产品”的工作目标,通过地名文化赋能产业发展。创新采用“地名基因解码”理论,系统梳理地域命名逻辑与历史沿革,唤醒地名符号背后的文化基因。

(二)实施目的

1.提升地标产业竞争力。制定本方案,旨在通过全方位赋能举措,从加强品牌建设、拓展市场渠道,到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多管齐下,使地标产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增强抗风险能力与盈利能力。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以地标产业为引擎,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产业兴旺与地方繁荣的良性互动。

2.打造区域一二三产融合项目。通过引进多方优质资源,以地标产业基础为依托,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一二三产融合项目,为主体企业和地方经济更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借鉴相关领域成功经验借鉴“农医融合”成功经验,构建“文化+产业+科技”三维赋能体系,实现地标产品从初级农产品向高附加值健康产品转化。浙江金华地金线莲产业通过该模式,产品单价提升125%。又比如,宁夏中宁枸杞通过标准化种植和品牌推广,成为地标产业的典范。这些经验启示我们,要加强品质管理,突出文化特色,完善产业链条,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地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现实意义

赋能计划能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使地标产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智能化迈进,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能增加基层就业机会,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各环节,可吸纳大量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能提高财政收入,地标产业壮大后,税收贡献将增加,为地方政府提供更多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方经济良性循环。

二、总体设计与实施架构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链融合”发展路径:

文化链:挖掘地名文化内涵。通过挖掘地名历史脉络与人文符号,构建差异化品牌价值。如北京二锅头依托清代工艺命名渊源、胡同饮酒场景等京味文化符号,形成“流动的城市名片”,其文化基因涵盖非遗技艺、红色记忆与市井情怀三重维度。

产业链:延伸产品价值链条。延伸价值需打通“生产-加工-服务”全环节。湖南安化黑茶整合36万亩茶园资源,构建种植、加工、文旅融合的产业集群,2024年综合产值达268亿元,形成“数智化+传统产业”升级范式。

创新链:导入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资源。高校与科研机构资源导入可提供智力支持并加速技术转化。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收益共享”“技术入股”等模式,两年内推动近千项专利产业化,2024年专利转化金额同比增长915%。

(二)模块化服务体系

1.企业赋能模块

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结合企业技术现状和科研能力,通过共建实验室或科创平台等方式,提供包括但不限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一是研发支持上,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二是技术引进方面,除了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还要加强技术人才培养。

市场开发赋能体系结合企业产品机构和市场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对接相应的市场渠道。一是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农产品交易会等,提高地标产品的曝光度。二是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线上销售平台,拓展国内销售渠道。利用跨境电商平台,开发国际市场。

品牌建设指导体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品牌基础,提供“低成本、大策划、全媒体”品牌建设指导和品牌影响力提升支持。品牌宣传上,积极拥抱融媒体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地标产品的独特品质和文化内涵,提高品牌知名度。品牌保护方面,则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加强对商标、专利等的注册与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形象。

融资对接服务体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及融资需求,对企业现状和可提升空间进行赋能,提升企业融资基础条件,并对接相应的投资方。

2.地方赋能模块

产业规划服务: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基础,组织专家或专业机构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专家咨询意见或产业发展重要决策咨询意见。主要为地方政府打造以地标产业为基础的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提供规划咨询,并组织资源为地标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平台建设服务引进行业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其他机构,通过联合设立实验室、科创基地等方式,共同打造政产学研用系统创新平台,为地理标志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公共品牌服务:通过组织多方力量,深度探索地名文化与区域公共品牌可融合元素,通过精准策划、精准传播,持续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并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作为城市名片,实现与城市品牌的共融。

产业推介服务:通过在当地或重点城市、海外城市,策划和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标产业大会或推介会等方式,为当地地标产业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搭建创新型平台。

人才培育服务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或引进师资,为地方政府培养包括但不限于地理标志产业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三、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

(一)整合专家团队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企业提供包括但不限于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行业组织的专家团队,涉及政策分析、产业规划、技术指导、企业管理、品牌营销等多领域专家。

(二)建立技术标准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企业提供一次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指导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团体标准、省部级标准、国家级标准。

(三)开发专利技术

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企业提供一次相应专利的编制、申报工作指导。

(四)构建溯源系统

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企业提供一个地标产品溯源系统或引进共享溯源系统。

(五)培养技术队伍

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企业提供一场包括但不限于管理人才、市场人才的培训。

四、保障体系与推进机制

领导小组成立由学会主要领导牵头的“地标产业赋能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委员会)”,按进度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专家委员会设立“地标产业赋能计划专项活动专家委员会”,按月度指导具体项目。

工作专班根据具体产业或企业实际情况,成立工作专班,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按周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五、实施步骤与预期成效

(一)三年实施路径

第一年:明确10个地理标志产业主体企业、3个区域作为试点项目。

第二年:明确30个地理标志产业主体企业、10个区域作为深入合作样板。

第三年:形成可复制模式

(二)量化目标

企业层面:

产品溢价30%以上

品牌价值提升100%以上;

技术成果转化率60%以上。

地方层面:

产业规模增长50%以上;

区域公共品牌价值提升100%以上。

(三)方案总结

本地标产业赋能计划聚焦政策支持、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多维度。明确了目标与原则,列出了实施步骤,合理配置了资源,全面把控了风险,并建立了评估机制,为地标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系统性的行动指南。

(四)未来展望

地标产业赋能计划有望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以地名文化赋能的品牌影响力更为深入人心。期待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共进,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联系电话:010-52876787

监督电话:13801026865

邮箱:2547030999@qq.com

中国地名网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