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北京中学东坝新校区地名与校园文化融合建设方案专家研讨会成功举行。中国地名学会会长王胜三、清华大学华如兴教授、中央编办原司长唐进、首都师范大学马保春教授等学界权威专家出席研讨,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就建设方案作专题介绍。会议由中国地名学会执行会长、代理秘书长陈士国主持。
夏青峰校长系统回顾了北京中学的发展历程。该校成立于2013年,作为朝阳区东坝地区的义务教育配套学校,初期规模仅80名学生。经过十年发展,现已形成覆盖5个校区、5000余名学生、500多位教师的教育集团,并构建"1+29"集团化办学体系,系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集团之一。2025年高考成绩显示,该校进入全市前100名学生人数位列第四,平均分排名第六,办学质量持续提升。
在办学理念方面,北京中学始终秉持“北京风格,中国气质与世界胸怀的现代学校”的核心定位,致力于培养兼具仁爱、智慧、勇气、乐观精神的人才。学校人格教育体系与联合国提出的四大教育理念(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共处、学会生活)高度契合,全面支撑学生的多元成长。
针对即将投入使用的新校区,北京中学在命名方案设计上充分融合地域文化、育人目标与功能布局。学校拟将11栋主要教学楼以北京传统城门命名,如“崇文楼”“朝阳楼”等,体现地域文化传承;综合楼、体育馆、宿舍等配套建筑命名为“立仁楼”“启智楼”“勇毅楼”等,呼应人格教育体系;国际部拟以“德胜楼”“广安楼”“永定楼”命名,体现开放包容理念;宿舍区拟设“和美楼”,寓意多元共美。
通过系统性的命名规划与文化表达,北京中学希望打造一个兼具历史厚重感、文化归属感与未来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化校园。新校区预计在新学期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将以“创新”为发展关键词,开启下一个十年。
王胜三会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该项目实现了三重突破:其一,是历史文脉与现代教育的基因重组;其二,是地域特色与育人目标的深度嵌合;其三,是文化符号与课程体系的系统联动,为教育领域文化传承树立了新标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北京中学这种将城市记忆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实践,开创了"建筑可阅读、校园可品鉴、文化可传承"的育人新格局。此次命名方案结构清晰、文化立意深远,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时代精神与教育使命,为教育领域文化传承提供了示范性样本。
编辑:时广惠
审核:范正利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版权所有:中国地名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