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旨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我国已设立了福建、江西、贵州、海南4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4省结合当地实际与特点,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重点,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即日起,本版推出“聚焦生态文明试验区”系列报道,关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如何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自2016年8月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5年来,福建交出优秀答卷。
起步早、力度大、成效好、亮点多……7月召开的2021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发布评估报告,为福建生态省及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点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5年来,福建稳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部署的六大领域26项重点任务,按期取得38项重大改革成果,基本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从昔日的臭水湖到如今的城市会客厅,位于福建厦门市的筼筜湖变化巨大。
筼筜湖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曾是内湾渔港,上世纪70年代因为围海造堤成为内湖。由于大量污水直排入湖,筼筜湖区一度污染严重。“那会儿,行人经过时都是捂住鼻子快走。”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水质管理员陈清福记忆犹新。
自1988年起,厦门按照“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方针,对筼筜湖进行了四期大规模整治。经过33年不懈治理,当地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绿色治理之路。
筼筜湖水域特别种植的约2.6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成为生态修复的重要一环。“红树林不仅为鱼儿、鸟类提供了适宜的生活环境,还促使咸淡水交迭环境的生态平衡得以恢复,筑起筼筜湖的生态圈。”陈清福说。
种植红树林只是治理方法之一。多年来,厦门按照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的管理思路,累计投入资金约11.3亿元。如今的筼筜湖,水质显著改善,湖区累计发现游泳生物63种、浮游植物123种、浮游动物73种、底栖生物14种,其中发现小型鲨鱼、海龟、中华鲎等多种珍稀生物,湖区水体生态稳定性逐步提升。
最爱月斜潮落后,满江渔火列筼筜。如今,水清岸绿、白鹭齐飞的胜景再现,筼筜湖的治理依然在路上——
2020年5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正式实施。筼筜湖自此开始了由点到面、由水下到岸上、由管理到保护、从自管到共治的转变,迎来全流域治理和保护的全方位升级。目前,筼筜湖已进入第五轮综合治理。
“90后”郑磊毕业于厦门大学,工作地点就在筼筜湖附近。2020年8月,他成为厦门首批“市民湖长”。着眼“共建、共治、共享”,“市民湖长”由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面向全社会招募,要求具备水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治理等相关专业知识,主要负责湖区日常巡查,收集和反映市民意见、建议等。郑磊所学专业是海洋生态学,他说:“我希望发挥专业优势,助力将筼筜湖打造成厦门的一张闪亮名片。”
一湖碧水,映出厦门生态治理的生动实践,更见证了福建擦亮生态底色的决心。
“5年来,福建污染防治共治卓有成效,生态保护修复向纵深推进。”福建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66.8%,实现全省九市一区国家森林城市和所有县(市)省级森林城市“两个全覆盖”,12条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97.9%,九市一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8%,全省水土流失率降至7.52%,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82.9%。
创新,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5月18日,一张编号“0000001”的林业“碳票”,发放到福建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手中。
何为“碳票”?三明市林业局副局长陈美高介绍:林业碳票是指域内权属清晰的林木,经第三方机构检测评估、林业主管部门审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签发的林业碳汇量而制发的具有收益权的凭证,具有交易、质押、兑现等权能。
“林业碳票的探索,旨在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陈美高说。碳票首发当天,还签约了全国首批林业碳票收储协议和全国首单林业碳票授信贷款协议,制度创新迅速释放红利——“以往,我们常口村每亩生态公益林每年仅有几十元补偿金。”掰着手指,张林顺算起细账,“如今有了碳票交易,村里通过被收储的1万吨碳减排量,新增14万元收入。”
同一片森林,独到“算法”赋予独特价值。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策源地,三明的不断探索,折射出福建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不懈努力。
树立绿色导向——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取消对南平、龙岩、三明、宁德4个山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及34个县的GDP指标考核;
完善监管体系——以机制创新破解生态环境监管的共性难题,推进生态云应用、深化环境监管网格、环境信用评价等制度的应用推广;
健全生态司法——实现省市县三级生态司法机构全覆盖,探索“补植令”等生态恢复性司法,创新生态司法与生态审计衔接机制……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福建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福建省发改委生态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福建探索创新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为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新方法。
惠民,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地处闽北的南平市森林覆盖率超过78%,生态资源富集。近年来,当地创新推进“武夷品牌”“生态银行”“水美经济”建设,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之路。
南平优质农产品丰富,却始终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如何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2018年起,南平推出“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为优质农产品“代言”。通过严格审核,浦城大米、政和白茶等30多个农产品获得首批商标授权。
品牌效应如何?南平市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述斌感受深刻:“浦城大米入选武夷山水品牌以来,优质稻米每公斤售价比一般大米高出不少,带动了1.2万多户农户增产增收。”
破解“捧着金饭碗要饭”的困境,南平更打出生态产业化的组合拳。
依托优质水资源,某公司的饮用水项目落户南平武夷山市洋庄乡工业园区,今年4月完成竣工验收后正式投产,预计年产100万吨饮用天然水。“武夷山水生态优良,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100%。”该公司总经理徐卫建说,瞄准独特生态优势,项目将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进一步延伸茶产业链条。
立足地域内山多、林地多、农业资源多样性特点明显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南平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主要方向。今年上半年,食品加工、林产工业、茶产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8.7%、15%、14.8%,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9%、136.3%。
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南平并非个例。
数据显示,近年来,福建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56%,万元GDP水耗、能耗分别较2000年下降了90.57%、58.60%。
“改革赋能,福建绿色更新、更浓,也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福建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福建还将继续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系统集成、探索实践,持续健全绿色发展的源头管控体系、共建共享的社会共治体系、智慧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探索更系统、更多元的“福建模式”。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