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名查询 > 上海
地名文化漫谈|上海市的得名及其文化内涵:从上海浦到海纳百川
 来源:上海市民政局网站  阅读:146516次 更新时间:2023-10-21

    为了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自强,2022年,上海市民政局委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傅林祥教授开展了“上海区县及以上政区地名文化内涵研究”。即日起,上海民政微信公众号特设“地名文化漫谈”栏目,每周陆续刊载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刊载内容仅代表学术观点,不作为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依据。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政区地名的得名或命名由来,与当地、当时的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政区地名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地名命名时,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上海市及下辖16个区的名称,以自然地理实体特征得名的最多,与上海所处的长三角自然环境相匹配;其次是各种美好愿景词语;第三是以道路名得名,具有近代城市的特征。

  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海,“上海”这个地名中也有“海”字。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上海是在开埠以后,从海边的小渔村一下子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翻阅一下民国年间的报纸,原来是房地产商广告制造的噱头。最早的上海形成于什么时间,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她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经历了村落、集镇、县城、大都市,一个不断开发、发展的过程。“上海”这个地名,也从普通的河流名和聚落名,演变为县名、市名,赋能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国际性大都市名称。史籍中留下的若隐若现的痕迹,为今人解读“上海”这个地名的含义提供了一点点空间。

  上海浦、上海务、上海市(镇)

  “上海”这一地名,最早见之于《宋会要辑稿》:最晚至北宋天圣元年(1023),华亭县境内已经有一个征收酒税的官方机构——“上海务”。从最初形成村落,到形成设置酒务的市集,应该有一段不太短的过程。据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考证,上海村落的形成时间最晚在五代或北宋初,也就是公元十世纪。上海务是当时华亭县境最东面的一个酒务,建有酒库。说明这里的酿酒业比较兴盛,交通也畅通,华亭县东部一带的民众经常到这儿来买卖或交税。

  稍晚的北宋熙宁三年间(1070),远在广东的郏亶上书朝廷,建议治理家乡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的水利。郏亶说:吴淞江的下游,南岸有十八条流入吴淞江的大浦,著名的有大盈浦、顾汇浦(今老通波塘)、盘龙浦(今蟠龙塘)等,其中从下游往上游方向的第4、5条大浦就是下海浦、上海浦。元代任仁发的《水利集》中也有上海浦的记载。明代地方志中均有上海浦、下海浦,是相邻的两条河流。由此可见,宋元时期,上海浦、下海浦是吴淞江南岸相邻的两条比较大的河流。上海浦就是今天黄浦江从龙华到苏州河的一段,下海浦在今天的虹口区境内,在下海庙附近汇入当时的吴淞江。

  北宋时,位于吴淞江南岸的青龙镇(今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是东太湖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沿海各地前来平江府做买卖的海船大多停泊在这里。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的淤塞,海船不能顺利驶入青龙镇,转而在上海停泊。专管对外贸易的市舶分司也迁移到这里。咸淳五年(1269),上海市舶分司董楷兴建拱宸坊、福会坊、文昌坊、致民坊(均在今小东门往北一带)等街坊,推进了上海这个聚落的城镇化过程。宋末元初,已经称为“上海市”,也有记载为“上海镇”。入元后,设有上海务,除了照旧征收酒课外,还征收税课、河泊课,说明商业、渔业也有较大发展。又新设了巡检司,主管治安,表明人口有明显的增加。

  上海县、上海道

  到了元代的至元二十八年(1291),随着华亭县户口数量的增加,朝廷批准设立上海县,由江浙行省松江府管辖。次年分乡而治。上海县的治所就是现在黄浦区的老城厢。“上海”从此成为县名。明永乐年间,夏元吉治理太湖流域水患,今天的黄浦江形成,初步解决了东太湖地区汛期的泄水问题,海船也能顺利地驶入黄浦江,在上海停泊。明清两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达,松江府是全国赋税额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江海关移驻上海县城,管理上海南北20余个出海口船舶的税收、航政、船政等事务。雍正八年(1730),行政地位高于知府的分巡苏松道(后为苏松太兵备道)从苏州城移驻上海县城,上海地区的行政中心逐渐从松江府城移至上海县城。在这以后,苏松太兵备道一直驻扎在上海县城,习称上海道。上海在元代已经称为“东南壮县”,清嘉庆年间被誉为“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是我国沿海航运和长江航运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开埠与上海市的建立、扩大

  上海虽然只是一个县城,优越的交通条件、繁荣的港口贸易引起了西方人的注意。1843年上海开埠后,列强先后在上海县城北面设立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英、美租界又合并为公共租界。各租界越界筑路,先后有多次扩张。租界是近代中国蒙受耻辱的象征,也在客观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促进了上海和中国的近代化。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设立上海特别市,隶属于中央政府。1928年,改乡为区,全市划分为17区:沪南、漕泾、法华、蒲淞、闸北、引翔、殷行、吴淞、江湾、彭浦、真如、高桥、高行、陆行、洋泾、塘桥、杨思区。除沪南、闸北外,各区设市政委员办事处,此后有所裁撤。租界地区为特别区。1930年改称上海市,隶属于行政院。抗日战争期间,日伪政权对上海市的辖境和区划进行了多次变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市政府民政处为了编整保甲,建立区公所(抗日战争前后,上海市所辖各区的管理机构,均不是政权机构),并于同年底成立。1948年底,全市共有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初为泰山,1947年改)、卢湾(初名卢家湾,1947年改)、常熟、徐汇(初为徐家汇,1947年改)、法曹(初为长宁,1948年改)、静安、新成、江宁、普陀、闸北、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榆林、杨浦(初名杨树浦,1947年改)、新市(初名新市街,1947年改)、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斯盛(初名杨思,1947年改)、洋泾、高桥、真如(1946年设)30个区。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仍为中央直辖市。1950年,各区成立人民政府,共有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市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杨思、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此后,一些区有所合并改置。1954年成立水上区,区域范围主要包括黄浦江、苏州河两条干流及其68条支流。1956年,全市行政区划有较大调整:黄浦区、老闸区合并为黄浦区;闸北区、北站区合并为闸北区;徐汇区、常熟区合并为徐汇区;虹口区、北四川路区合并为虹口区;嵩山区分别并入邑庙区、卢湾区;静安区分别并入新成区、长宁区;将东昌区由郊区划为市区;高桥区、洋泾区、杨思区合并为东郊区;真如区、龙华区、新泾区合并为西郊区;吴淞区、江湾区、大场区合并为北郊区。同年,撤销水上区。

  1958年,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解决上海的工业基地建设和农副产品供应,国务院将江苏省上海、嘉定、宝山3县和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崇明7县分两批划给上海市,形成了今天上海市的区域。同年,撤销东昌区、东郊区,建立浦东县;撤销西郊区、北郊区,其中农业地区划入邻近的上海、嘉定、宝山3县,城市化地区划入邻近市区。1960年,撤销江宁区、新成区,恢复静安区;撤销邑庙区、蓬莱区,设立南市区;撤销提篮桥区、榆林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虹口区、杨浦区;将宝山县和上海县部分地区划出,分别设立吴淞区和闵行区。1961年,撤销浦东县,其农业地区划入川沙县,城市化地区划入黄浦、南市、杨浦三区;浙江省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划入上海市,由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1962年,将嵊泗人民公社划归浙江省。1964年,撤销吴淞区、闵行区,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杨浦区和徐汇区。至此,全市共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虹口、杨浦等10个市区,和嘉定、宝山、上海、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松江、崇明等10个郊县。此后十余年,十区十县的行政区划格局保持基本稳定。

  1980年代,重设吴淞区、闵行区,吴淞区与宝山县合并为宝山区。1990年代,上海县并入闵行区,嘉定、金山、松江、青浦等县先后改设为区。1992年,设立浦东新区,上海重新站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2000年后,南市区、卢湾区先后并入黄浦区,奉贤县、南汇县、崇明县改设为区,南汇区又并入浦东新区,闸北区并入静安区。目前,上海市共辖浦东新区、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杨浦、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崇明等16个区。

最新新闻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中国地名学会网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