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桑树繁茂,绿荫遍地,自古以来就传说是轩辕黄帝之妻嫘祖教民养蚕种桑的地方。
这里,发掘出有人工切割痕迹的半块蚕茧化石,把我国的植桑养蚕史推进到了4500年前。
这里,便是夏县西阴村遗址,传说和考古发现完美地互相印证,为我国丝绸史厘清了源头。
嫘祖传说
说到西阴村遗址,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嫘祖传说。嫘祖同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人文始祖。她是黄帝的正妃,开创了植桑养蚕、纺丝织锦,创造了辉煌的“西阴文化”。
可是,来到西阴村这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环顾一周,只能用“简陋”来形容,仅竖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一旁有一座纪念馆,上面写着“李济纪念馆”。这是怎么一段历史和故事,让人不禁好奇,想要探索。
嫘祖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学武带着钥匙,打开了纪念馆的门。里面陈列着这些年他在遗址上捡拾的一些石器和陶器的碎片,每个上面都细心地标注着发现的日期。
虽然展馆内仅墙上有几块展版,展柜上摆放着一些石块和陶片,内设十分简陋,但丝毫不影响其见证了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沧桑变迁,它们带着那段逝去的岁月来到了今天,诉说着古人的生活与智慧。
“以前,这里栽满了大大小小的桑树,整个村庄被茂密的绿荫遮掩着,唯独太阳西落时,才能看到村落,所以村名为西阴,自古便有之。”樊学武说。
相传,这里为远古西陵氏部落嫘祖养蚕所在地。嫘祖有一好朋友,名叫雪花姑娘,两人经常相约一起采摘果实。嫘祖的父亲是黄帝手下一名大将,常年出征在外,家中只剩下她和一匹白马。她思父心切,与好朋友闲聊,说如果谁能把父亲找回来,便以身相许。她话音刚落,白马便一声嘶鸣,飞奔出了家门。嫘祖的父亲在军中看见白马跑这么远来找他,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赶紧骑马回到了家中。嫘祖见到父亲非常高兴,可是白马回到家后水不喝,草不吃,而且又叫又跳。父亲追问原由,才知道女儿许下的诺言,他十分生气,怎么可能让一匹马娶自己的女儿,当下便拉弓射向白马。嫘祖趁父亲不注意时,放走了马。白马负伤跑到桑林倒地不起,一阵狂风后,化成了白色的毛虫。为报答恩情,嫘祖便把白色毛虫带回家饲养,发现它喜欢吃绿色的桑叶,还能吐白色的丝……后来,她将蚕丝献给了黄帝,做了黄帝的正妃。
之后,她教民养蚕织丝,使人类摆脱了束叶裹皮的原始生活,开创了衣饰文明之先河。可以说,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此拉开了华夏丝绸文化篇章的序幕。
“在我们村南有座古庙,庙中就供奉着嫘祖,墙壁上绘有许多有关嫘祖故事的图画。可以说,我是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樊学武说。
遗址发掘
纪念馆后是一面土崖,十分壮观,附近村民也称其“灰土岭”。
“灰土是考古学术语,也称灰坑,在考古发掘中比较常见。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这个地方的土壤主要呈灰色,一般是古人用来倾倒垃圾、储存生活用品的,属于人为掩埋,土质较其他地方要软,界限比较明显,很大意义上保留了古人的生活痕迹、生活习惯,是他们生活的一个记录。”夏县文化和旅游局文物股副股长郭晓奇介绍。
据说,上世纪20年代,李济先生和袁复礼先生寻访夏代陵墓,路过此地,偶然知晓了此处名为“西阴”,附近还有辕村,凭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这句话,学者的敏感让他们停留了下来。
“李济先生正是发现了这一块的土质构造,还有到处可见的彩色陶片,才组织了考古发掘活动。”樊学武说。
西阴村遗址的首次发掘是在1926年10月15日至11月初由考古学家李济先生主持进行的,这是中国考古学者发现并主持发掘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中国人首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李济先生纪念馆与纪念碑坐落在此的原因。李济先生是发现夏县西阴的第一功臣,后来,他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他组织考古队,在这里发掘出土了丰富的陶、石、骨器等新石器时代遗存,并在灰坑底部发现了一件经人工切割的半颗蚕茧化石。经过鉴定并确认其是一种家蚕,当时,这一发现可谓震撼了全世界,进一步验证了嫘祖植桑养蚕的史实。
1927年,清华学校研究院以丛书出版了李济先生的《西阴村史前遗存》一书。这是近代考古学史上中国学者发表的第一本考古报告。
沿着小路向崖上走不到百米,右侧的田地上,人们为纪念先生,树了一块“李济先生发掘西阴遗址纪念碑”。
李济先生所采用的分层和定点布方等方法开创了中国考古学田野工作的先河,为中国考古奠定了基础。蚕茧化石的发现将中国的植桑养蚕史推进到4500年前,用实物证明了西阴村嫘祖养蚕不是美丽悠久的传说故事,而是历史事实。
文物研究
1996年,考古界准备在北京举办西阴遗址发掘70周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为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力量,于1994年对遗址进行了二次发掘。
此次发掘出土遗迹、文物丰富,西阴遗址最初被学术界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此次论证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不仅完全涵盖了庙底沟文化的基本内容,且又有自己独特风格。为纪念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第一次进行由国人独立主持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朽功业,“西阴文化”被正式提出。
据悉,西阴村遗址北倚鸣条岗,南临青龙河,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430米,分布面积约38.7万平方米。
西阴村丰富的文化遗存向后人证实,它是一处较大规模的古代氏族部落遗址,其所处时代也正是史前农耕文明阶段。大量石制工具石犁、石斧、石刀的使用,表明当时的农耕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骨针、骨刀、陶环及多种精美陶制品、小型磨制石器等生活用具的使用也表明古人类已达到自给自足、拥有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形成了分工明确的社会结构。这也是今天的人们探索的史前国家雏形。
“在文物保护范围内,严禁宅基地审批以及基建工程的开展。”樊学武说,“我们成立嫘祖文化研究会,主要是为进一步做好嫘祖文化传承和发扬工作,广泛开展群众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他们文物保护意识。”
在纪念馆一侧有一园子,里面有三块立于不同时期的纪念碑。最早是夏县政府在1961年立的“西阴文化遗址”碑,另外两块是“西阴遗址”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和“西阴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