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地名文化遗产插上数字化翅膀 ——以浙江宁波市为例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121654次 更新时间:2023-06-12

黎   科

浙江古时属于越地,宁波古城在春秋时期为越国东境。唐置明州,以境内四明山得名。明洪武十四年因避国号“明”而改为宁波府,以府属有定海县,取“海定则波宁”之意。

文物之邦宁波,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古桥、古建筑、古街、老巷等资源,这些文物资源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是宁波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这些古桥、老街、老巷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通行的便利,同时这些古桥、老巷的地名又从地理历史、宗教文化、传说故事、民俗方言等方面,丰富了宁波的城市文化内涵,也延续了宁波的城市文脉。

地名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原因

宁波的地名文化遗产不仅传承着浙江的地域风貌特色,也见证了宁波地域的演变过程。古老的街巷地名也是了解宁波城市文化风貌的重要依据,伴随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宁波一些有着重要文化价值的各类地名也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被逐渐废弃,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地名文化遗产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时代的变迁,从古至今地名随着当时所在地理的自然、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经历变更或废止。据统计,宁波市三区在1991年—2005年间,因城市扩展、旧城改造、道路拓建等原因,海曙、江东、江北三城区消失废止的街巷有180条。二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老的街巷在城市化进程中被拆除改建,该地段的地名也逐渐消亡。如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长春路上的桂井街,因有桂井古迹而得名,清代著名藏书家全祖望、浙东学派代表人物徐时栋两位学者也出自这条小巷。如今桂井街西段早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唯一的东段虽被保护起来,但也是残破不堪。三是在文物保护上,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的是物质文化遗产,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地名文化遗产的认知、保护和关注上相对缺乏。

地名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

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存档提供了无限可能,地名文化数字化存储的核心是为了快速高效地获取地名相关信息。利用先进的扫描技术、高清摄像技术配合高精度图形图像输入输出设备,通过对地名文化的相关文物,如书籍图片、实物门牌、石阙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储存,实现相关文物的二维三维转化,得到可以共享、研究与观赏的地名可视化高精数字素材。

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地名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通过搭建与地名文化相关的数字化展厅展馆,向参观者传播地名文化知识,提高大众对地名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为地名文化的相关研究者提供开展相关学术研究的平台。在地名文化的数字化展示中,将地名文化的各种素材信息有机结合。如将文物实体、照片图形以及与地名相关的广播、录音、文字记录等信息,通过数字技术有机整合起来,使参观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地名所反映的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地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应用。对于地名文化这种十分抽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VR、虚拟漫游、人工智能等技术,使抽象的地名信息具象化,实现老地名场景的虚拟复原与演变模拟。利用数字化方式复原老街巷区域最初的街景效果,包括道路、建筑、标志物、人物等三维场景影像,并虚拟出该区域仿真可互动的参观环境,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建立街巷地名的数字化名片。整理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典故来历的老街、老巷,以该区域的道路指示牌,或相关标志性建筑墙面地面为载体,将该街道地名文化信息以二维码形式置入这些载体中,可以采用金属铭牌地面嵌入等手法,结合AR增强现实技术,生成该地段区域相关的数字影像等虚拟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虚拟仿真后,应用到地名的数字化名片中。

营造良好的地名保护与传播的文化环境。利用数字平台开展各类型地名文化保护的线上线下活动。通过数字媒体及时发布地名文化活动的相关信息,达到快速传播的效果,并让受众在地名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上产生积极影响。让社会公益组织参与到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中,发挥青年群体作用,大力提升地名文化的影响力。

依托自媒体助力地名文化宣传。当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为大众了解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利用微博、小红书、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加大地名文化保护的内容创作和宣传力度。

打造地名文化数字化经济新业态。根据宁波城市不同区域的特点,结合有代表性的地名,开发能体现该区域特色的电子书、电子图册、主题地名IP等文化衍生产品,发展数字文创新文化业态,打造浙江“地名文化+旅游+城市价值”的地名文化产业新业态。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中国地名学会网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