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地名,城市更新的“时光机”
作者: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郭晓琳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119622次 更新时间:2023-11-20

        一提到老地名,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流传千年的美名,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镇化率越来越高,为优化各类功能区布局,许多村庄、街路巷、老旧街区等或拆或改,导致许多地名废弃、消失、更名。据统计,济南市300多个老地名,目前仅存1/3,其中大部分因居民区扩建而消失了。这种情况在其他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废弃、更改老地名,既破坏了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路巷骨架肌理,又丢了老地名、老街道里蕴含的历史文脉,使得一些城市的更新造成“文脉中断”,对此,社会公众时有诟病之声。

        保护老地名是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推动城市“软更新”的重要抓手,也是凝聚市民认同感和向心力的重要纽带,更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当然,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除了老地名消失,还产生了许多亟待命名的新地名。例如,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中,新规划的道路地名就有160多处;青岛市的张村河片区新产生道路地名75条,王戈庄片区新产生道路地名70条;泰安市中心城区道路地名由280多条增加到430多条。其中,住宅区类地名增长较为明显,以济宁市中心城区为例,2010年为300个左右,截至2022年,济宁市中心城区小区数量已达505个。

        包括地名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是展示不同城市独特魅力的关键所在。那么,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传承赓续地名历史文脉?

        新地名要和老地名进行有效的衔接、完美的融合,在文化区、居民区、商业区的命名中要充分体现历史传承,新、老地名一脉相承。在新兴产业区、新建功能区等要体现出时代特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地名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不仅千年以上的是老地名,近现代有重要意义的地名、红色地名等等都应纳入老地名保护范围,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山东历史文脉久远、山水胜迹众多、名人艺文璀璨、四时风物多元,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各类地名的命名更名要进一步体现山川风貌、先贤往事、村落风华等地域特色,讲好山东地名故事,留住乡愁,大力传承弘扬齐鲁文化。为此,山东省的许多城市对老地名保护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科学编制地名规划,遵照“新老一体,尊重历史,留住乡愁,标识性强,文化指向”的整体原则。泰山文化和黄河文化是齐鲁文化的代表元素,并与泉城文化相融共生,为体现黄河气魄、齐鲁风韵、泉城特色,起步区道路命名采用了黄河、济水、泰山等文化元素,并充分结合济南及起步区历史文化、城市记忆、地理标志、功能定位等,使道路命名既能体现起步区功能定位,又充分保留地域特色,展现历史人文风貌,为社会提供更加完整、准确、方便、规范的地名信息服务。泰安市编制《泰安市中心城区地名规划》,建立与“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东省重要科技创新中心、黄河下游新型工业基地”的城市性质定位相适应的地名体系。突出泰安“国泰民安、和合共生”的城市愿景,将泰山文化、封禅文化、名人文化等体现到地名中,大力弘扬泰山地名文化。济宁市编制《济宁市中心城区地名规划》,从历史和现状出发,着眼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建立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旅游城市”的城市性质定位相适应的地名体系,突出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城市特色,将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历史名人、遗址遗迹等体现到地名中,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

        走进老地名,如同走进历史,走进岁月记忆的深处,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形成了一部历史变迁、时空变换的“时光机”。无论风平浪静,或是激流翻滚,地名浮浮沉沉,记录了时空的交响乐。这既是对历史的怀念,更是对未来的向往。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中国地名学会网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