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彝家经典。连日来,晴隆县彝学研究会组织50多名会员深入彝族村寨,开展彝族古籍、彝族村寨、彝族地名普查工作。
阿妹戚托舞蹈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被公认为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它是晴隆县文化演出的“压轴戏”,是晴隆县向外界宣传和推介的一张文化“名片”。“彝绣”是彝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通过一代代彝族同胞的口口相传、手把手传授,得到有效保护和发扬。勤劳灵巧的彝族“绣娘”,在平凡朴实的生活中,“绣”出五彩斑斓的致富路,“绣”出彝家幸福新生活。
在晴隆县鸡场镇大地村,甘顺美指着自己绣的衣服告诉记者:“我们衣服是自己做的,花是自己绣的,我做了几十年,现在老了,要教给小的这一辈。”
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晴隆县内的彝族主要集中在三宝、鸡场、大厂等12个乡镇(街道),现有彝族11000多户32000多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晴隆彝族村寨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居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在历史长河中,不少优秀的彝族传统文化也逐渐同化,乃至流失,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十分必要。
晴隆县彝学研究会会员甘正友介绍:“县彝学会此次到我们彝族村寨调研,主要是挖掘、整理、收集彝族传统文化,从而引起彝族同胞对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视,让他们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以便于大家一起保护好、传承好我们彝族的传统文化。”
据了解,普查主要围绕彝族毕摩文化、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婚丧嫁娶和民间技艺等优秀彝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抢救、收集整理,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进程中,“保”有源头,“传”有目标。同步增强彝族文化自信,促进移风易俗,推动彝族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