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
漫步这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古城总体格局依然可辨,明清建筑星罗棋布,历史街区古韵悠长,近代开埠交融中西……福州古厝留下的印记,镌刻着城市的年轮,勾连起文化的血脉。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序言时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如今在福州,对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的珍爱,日益深入人心。
“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福州市仓山区林浦村村头,伫立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石牌坊,上层匾额刻有“尚书里”三个大字,背面载有林氏族人科举功名,记录着古村的文脉昌隆。
2020年,福州至泉州高速公路连接线实施拓宽改造,工程最初规划将这座石牌坊向东北方向迁移20米。当项目提交福州“多规合一”平台会商时,文物部门态度鲜明:林浦尚书里石牌坊应予以原址保护,建议调整高速公路连接线线路。
最终,工程方案调整,牌坊原址保护。
制度法规护航古厝保护,福州已推进多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就创新探索“一颗印”保护机制——城建项目立项时,需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加盖文物部门印章。如今,文物保护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福州城乡规划和“多规合一”平台。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优先”机制,愈发精细。
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州已形成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等在内的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的名城保护体系,涵盖全市47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对此,有世界遗产研究专家评价,福州“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走进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的尊崇,给人印象深刻。
彩绘油纸伞、体验软木画制作、听闽剧吃鱼丸……夏日的台江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游客熙熙攘攘。
步入年初刚修复完成的清代建筑罗氏绸缎庄,半拱、雀替、槅扇等木构件精美,尤其是院落第三进的通长杠梁,长达13米的大木构架中,找不到一颗钉子,用的全是传统榫卯工艺。
老宅“新生”,却又神韵未改,背后是对历史建筑的尊崇与敬畏。
“修缮工作尽可能用原材料、原工艺。”参与罗氏绸缎庄修复的古建筑学者陈木霖说。
整体保护、最少干预、修旧如旧……这些保护修缮的思路、经验,最早源自三坊七巷,如今开枝散叶,让上下杭、朱紫坊、烟台山等多个历史文化街区重焕光彩。
朱紫坊芙蓉园,是福州一处古典园林,历史上曾有多位文化名人入住。精心修缮后,引入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漫步其中,既可欣赏亭台幽阁、假山趣石,又可细品漆艺作品的艺韵百态、精致工巧。幽幽古厝融入非遗文化,相得益彰。
古厝状况不同、条件各异,福州“绣花”般规划利用模式,既有文博馆所型,又有旅游景观型、文化商业型。
今年3月,福州出台新政策,通过租金减免等方式继续引导民间博物馆入驻。古厝的实体空间内,承载起非遗展示、研学教育、对外交流等多种功能。三坊七巷探索“社区博物馆”模式,不到40公顷的地块,仅文化展示场所就达42个。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越来越多的古厝‘活起来’了。”福州市文物局负责同志说。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