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研究 > 传承保护
论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现状及形势
 来源:地名世界  阅读:2535次 更新时间:2021-05-06

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与问题并存,且形势严峻。


一、重大意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地名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将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依托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度更好地推进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战略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人类意义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刘保全认为:地名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开展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世界人口第一的中国对人类文明与进步贡献出更多、更大、可持续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二)国际意义


联合国地名标准化组织对保护地名文化非常重视,不少国家对本国地名的保护工作,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联合国地名组织中国分部,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参与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形象、扩大中国影响。


(三)国家意义


开展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提升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化解当前地名遗产保护危机、确保地名遗产安全、增强文化自信自觉、筑牢文化安全体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民族意义


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国地名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成果。因此,开展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五)地域意义


地名是人类赋予一定地域或某一地理实体的名称。“地名也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个地方自从有了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因此,开展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夯实一个地方创新发展的文化底蕴,提升其转型升级的文化品位。


(六)公众意义


地名地名,因地而生,因人得名;因地而存,因人而变。“地名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地名中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因此,开展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利于公众筑牢其固有精神家园、永续乡愁情结。


二、总体现状


(一)主要举措


存在决定意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依附于地名管理工作实践,与之共生并存。早在1949年3月西柏坡会议,党中央就提出了不以“人名作地名”等六条规定。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政府在地名工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名工作进入了新阶段,包括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1986年我国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1996年又出台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这标志着我国地名管理工作进入了制度化、法制化时代,标志着我国地名文化之制度化建设探索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与此同时,为了响应联合国第 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决议,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我国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唤起全社会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延续地名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04年 6月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地标委,隶属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由其委托国家民政部领导)发布了《关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地标委〔2004〕4号)。


随后,民政部在 2004年试点的基础上于 2007在全国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它包括地名文化遗产分类调查与评估、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标准体系、地名文化遗产的评价与记录、地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利用、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播艺术模式、地名文化遗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地名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等 7个项目,是一个全新庞大的系统工程),首次提出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及《中国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对象名录》两个概念。由此拉开了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及保护名录建设的序幕。


2012年7月10日全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在河北省承德市召开。会议强调:按照《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重点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地名文化平台建设,创新载体,丰富内容,以地名文化为引领,推动地名事业全面健康发展。迄今,《意见》和《方案》是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整体部署下,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动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规范地名管理,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地名文化”及“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等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5年 4月,民政部和《光明日报》在北京共同召开了全国地名文化建设研讨会。


总体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高度重视,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与此同时,各地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结合地情,因地制宜,制订了各自的实施办法,力求取得实效。例如:2016年6月,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地名管理服务和地名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应当指出的是:目前,依存于我国地名管理工作的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体经历了试点启动、全面铺开、政策引导、规范整顿四个阶段,并趋向于建章立制、逐步完善两个阶段发展。


(二)取得的成效


经过不懈地努力,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 2004年民政部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保护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第一,完成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存量评估。第二,以新的视角研究地名由来、语词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等,形成了完整的地名文化理论体系。第三,编制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对中国地名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层、分期保护。第四,制订了《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对千年古都城、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少数民族语地名、甲骨文与金文地名等八类地名文化遗产的鉴定作出了规定。与此同时,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的指导下,民政部组织中国地名研究所会同有关专家共同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地名文化保护理论研究和保护工作实践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创新了地名文化并创造了多个“第一”:在世界上第一个对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作了总体规划、第一个制订了地名文化遗产鉴定标准、第一个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保护工作方案和第一个成立了保护地名文化遗产社会组织即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我国地名文化保护实践,为国际社会保护地名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经验,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了贡献。此外,各地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了一批地名文化成果,不再一一列举。《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弘扬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地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整体作用发挥不够,地名文化理论研究需要深化,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亟需加强,地名文化的发展现状与社会需求尚有较大差距;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且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地方层面特别是地级市、县政府思想要么认识不到位、要么文件对文件,没有相应方案,要么制订了方案,但是缺乏执行力或实践中忽视,有的县级政府至今也未制定地名文化保护建设专项政策;深层次看,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体制尚未理顺、保护机制尚未健全特别是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地名保护名录体系尚未建立、名录保护制度虽然已提出但尚未形成。


三、面临的形势


随着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


(一)老地名递减危机重重


统计显示,因 1980年至 2003年的旧城改造,北京市旧城区的胡同地名消失了 40%;从 1978—2013,济南 608个老地名已消失 200多个;从 1984—2005年,杭州仅上城区就消失里弄360余条;2007—2008年据统计,苏州消亡的自然村落、居民区就有1400多条;1991—2000年,广州老地名就消失了1031个;而 2011年,民间调查显示,广州已有三四千个老地名在城市变迁中流失;据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数据显示,近 30年来,我国有 6万个乡镇名称和 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南京是全球第一座把历史地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但近10年,南京有200多个老地名从南京地图上消失(截至2016年3月)……


(二)老地名更改任性泛滥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于各种理由,造成千年地名一朝被改,历史古城频遭易名。“兰陵—苍山”反复换、“襄阳—襄樊”来回改,借用旅游景点名、争打“名人故里”牌……一些人士动议:拟将贵州仁怀市改为“茅台市”,将河南鹿邑县改为“老子县”,将陕西勉县改为“定军山市” ……在此我们呼吁:老地名更改需慎之又慎!


(三)新地名急增缺乏品位


近年来我国新地名急增(如南京去年新增514个)暴露出“大、洋、古、怪、重”乱象。宫蒲光同志直言:有些地名动不动就是广场、商城,但实际上广场不广,商城也就是个小铺面。在“洋”方面,一些地方热衷改老地名,起一些洋气点的地名。这些“洋”地名不仅让群众看着一头雾水,也割断了地名文脉,不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一些地名喜欢仿古,好像越古越有文化。有些地名很古怪,比如土桥和八公里路两个合并叫“土八路”。很多城市都有重名现象,一个城市里“新村路”就有6条。


基于此,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加强我国地名文化建设特别是依托地名遗产保护名录制度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工作越发重要而迫切。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中国地名学会网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