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山东省围绕《条例》宣传贯彻,立足山东实际,着力筑牢地名工作法治基础,全面提升地名管理服务质效,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聚力谱写新时代地名工作良法善治新篇章。
完善机制 筑牢法治基础
高度重视《条例》宣传贯彻。山东省将《条例》宣贯列入全省民政工作要点和“十四五”民政普法内容,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通过建设主题公园,组织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营造浓厚氛围。
高位推动协调机制全覆盖。到2022年年底,山东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实现机制运行全覆盖,《条例》贯彻形成合力。
高效稳妥完成职能移交。山东省民政厅与住房城乡建设、行政审批部门充分协商,联合发文,顺利完成相关地名的命名更名职能移交和衔接工作。
高标筑牢善治根基。推进《山东地名管理条例》立法进程,积极开展相关法规废立改工作,指导日照市编制《地名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指引》,规范地名管理行政执法的各环节和全流程。
优化供给 提升服务质效
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山东省部署开展无名路摸排,强化源头治理;推进城乡地名规划,加强规划引领;培育新生地名文化内涵,创建《黄河地名文化采词库》,指导曲阜市发布全国首个《儒家文化地名采词库》。
优化地名服务供给。加强地名信息库建设,山东省民政厅与省国土测绘院建立地名空间信息的发布、交换、图上标注等合作机制;率先完成省级图录典志出版工作,及时为社会提供标准地名信息;探索制作电子地名标牌,指导昌乐县开发地名“码上知”小程序,济南市市中区和威海市文登区分别建成乡村地名数字博物馆和“瞰文登”数字地名馆。
助力乡村地名服务。山东省以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为契机,深化乡村地名管理试点工作,织密乡村地名网,增强城乡公共服务均衡性,助力乡村文化繁荣,探索了泰山区“地名+”、阳信“点亮地名之灯,守住最美乡愁”等经验,德州市积极开展“加强乡村地名管理,助力城乡企业发展”活动,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挖掘资源 加强保护传承
全方位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山东省民政厅深度挖掘地名资源,将地名保护名录建设列入全省民政工作重点,研究制定工作指引,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地名保护名录。认定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18个,济南、东营、日照、聊城等市陆续建立本级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历史城区地名名录、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广领域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山东省民政厅联合省社科院以“沿着黄河看地名”为主题,启动“齐风鲁韵 地名传承”地名文化寻访行动。征集展播“探寻齐鲁地名文化”山东地名宣传片、微视频及黄河地名故事。拍摄《守望地名》并通过“学习强国”、鲁网、抖音等平台展播。形成《村名探源》《叩街问巷》《寻脉探源》等节目;编纂出版《山东古街古巷》《历下村级地名文化概览》等特色图书、地名画册、趣味地图等地名文创产品。滨州市沾化区《家乡地名轶事》校本课程荣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日照市全面启动地名文化进校园活动。
多层次打造地名文化阵地。淄博、泰安、威海、德州、曲阜、历下等市、县(区)结合地方特色建设地名文化主题社区、街区长廊、口袋公园以及乡村地名文化广场,让地名文化走近群众、更接地气。
创新引领 推动高质发展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山东省制订《关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试点方案》,率先开展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全省组织地名志愿服务队伍76支,形成“历下者”“沂韵”“坊华”等多个地名志愿服务品牌。探索政企社合作,莱西市与邮企开展“爱心邮路传佳音 温暖地名写乡愁”活动。微山县利用专业社会队伍开展“传承地名文化 守护微山记忆”系列活动。
积极服务黄河国家战略。山东省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制发《黄河地名文化保护实施方案》,成立“山东黄河地名文化志愿服务队”,广泛征集黄河地名文化研究成果,举办黄河口地名文化摄影展,推动建成黄河地名文化研究院和黄河主题文化广场。
创新驱动地名高质量发展。山东省民政厅立足山东人文沃土,以“齐风鲁韵 守望地名”品牌建设激发地名工作新活力,带动各地在完善制度、增加供给、优化服务上狠下功夫,相继形成“国色天香 多彩地名”“港有名”“泰有名”等多个地方特色品牌,赋能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