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乡村地名管理、加强乡村地名文化建设,是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河北省沧州市民政局不断探索创新,以“1234”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地名赋能乡村振兴,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活力。
围绕“一个目标”。沧州市民政局围绕推进地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目标,积极争取财政、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支持,全面开展城乡街巷命名设标工作。严格遵循“彰显文化、方便群众、好找好记”的基本要求,突出沧州“运河、诗经、渤海、武术、医药、杂技”六大文化体系及“西河东海”地理特征,坚持人文性、连续性、整体性、大众性原则,对5659个村居、9.44万条街巷进行了命名,有效提升了乡村地名规范化管理水平。
注重“两个衔接”。为推进地名文化与沧州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衔接,沧州市民政局印发了《沧州市关于开展全市城乡街巷命名工作的通知》《沧州市关于开展“深化乡村地名服务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将其纳入《沧州市2023年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工作的实施方案》;联合市文旅局和多家媒体征集地名故事、拍摄主题宣传视频,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地名工作中来,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更好发挥乡村地名信息服务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作用。
建立“三级联动”。沧州市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探索“政府主导、民政主推、乡镇主责、村居主抓”的地名管理服务模式。民政部门发挥牵头作用,制订具体方案,加强业务指导,强力推动落实。乡镇承担主体责任,成立工作专班,指导村居做好名称征集工作,严格规范审核上报。对县、乡、村150余名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进行了系统业务培训。对已命名的道路街巷,积极推进标志牌设置,根据区域特色,采用路牌式、碑碣式、观景石式、砖墙式、楼牌式等多种形式,设置特色村标5600余个,街路、胡同巷牌2万余个,门户牌20万个,地名标志设置实现全覆盖。
推动“四项创新”。一是探索“互联网+”智慧地名管理服务模式。沧州市民政局结合公安“一标三实”(即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推行“二维码门牌”,实现了人口、物品等重点要素的线上管理。黄骅市还将二维码融入道路标志牌,群众扫描二维码,即可了解所在道路的起点、终点、长度、宽度、地名来历等相关信息。二是以试点为契机,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任丘市深入挖掘乡村地名文化资源、采编地名故事、梳理乡村旅游线路、宣传推广“希望田野现代农业示范园”“田园小镇”等旅游点,发展集科研、种植、加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观光农业项目,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三是以“数字化”管理助力老城新生。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加强乡村地名信息采集更新。沧州市完成自然地理实体、居民点、道路街巷、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等3.33万条地名信息采集,对2.69万条地名信息重新进行审核,建成了覆盖全市、要素齐全、动态运行的标准地名数据库。四是挖掘“多元化”地名内涵,突出文脉传承。沧州市以“千年古镇、古村落”为切入点,对海丰、单桥、淮镇、河城等历史地名进行多元挖掘,加大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动城市记忆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王春生 叶卫民)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