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民政厅着力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推动地名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抓整治、抓保护,形成传承地名文化新气象。一是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四川省组织开展了全省地名文化工作调研,研究提出实施地名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传承保护、宣传阐释、品牌打造、文旅融合、组织保障“六大专项行动”,形成了系统化谋划、制度化管理、一体化推进的地名文化工作新局面。二是开展“大、洋、怪、重”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通过建立不规范地名名录库,专门致函争取省、市、县党委政府支持,系统制订一个“实施意见”、一套“操作指南”、一本“应知应会50问”等工作方案,大力整治地名命名更名“任性”问题,全省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3200余个。三是审慎实施地名命名和更名,尤其是2019年四川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时,针对全省撤并1509个乡镇、1.9万个村的“命名”和“留名”问题,明确提出“尊重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等要求,强调历史文化名镇和古镇名称予以保留,确保传承历史、赓续文脉、保护遗存。
多形式、创品牌,搭建宣传阐释地名文化新平台。四川省系统打造“地名天府”品牌,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地名看历史、以历史说文化,全方位、多形式讲好四川地名故事,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一是联袂四川广播电视台制播《地名天府》电视节目,以“千年名县”为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眉山市东坡区为起点,探访全省19个县(市、区),寻找文化记忆;以“红色印记”为主题,探析红军长征途经四川的重要城镇、山川等,再现峥嵘岁月;通过“电视节目+衍生短视频+图文报道”的方式,在学习强国等平台、成都12条地铁(日均人流量800万)推介传播《地名天府》,进一步提升“地名天府”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联合四川交通广播制作《地名天府》广播节目,每年制作150期,在全年工作日“早高峰出行、午间文旅节目、晚上老年群体”三个时段滚动播出,进一步提升地名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三是制播《巴风蜀韵·地名天府》系列访谈节目,邀请全省各地、省直各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地名研究专家等分享地名故事。四是开展“地名天府·文化寻根”线下活动,每年选择2—4个县(市、区),通过举办一场地名达人选拔赛、一场地名文艺汇演、一场沉浸式快闪活动和营造一个地理标志消费场景,吸引专家、群众、商家广泛参与,实现“地名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入心”的目的。五是联合四川晚霞报社举办“美丽天府·地名故事我来讲”征文摄影比赛,以地名为引、文化为媒,吸引更多群众认识了解、参与保护四川地名文化。
建机制、定标准,形成齐抓共管地名工作新格局。一是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建立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并指导市、县两级全覆盖建立工作机制,厘清职能职责、压实各方责任,有效破解地名管理“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难题。二是出台《四川省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规范》《四川省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指导规范》,明确地名文化遗产评价、鉴定、确认的标准和程序,为做好新时期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邀请四川大学、西南财大等高校46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组建专家库,协力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咨询、评估、论证和监督工作。
重试点、树标杆,兴起传承保护地名文化新热潮。一是以民政部“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为契机,指导大英县成立专项保护基金、设置智慧标志牌、打造“宋井桃源”沉浸式地名文化场景等,探索完善地名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二是实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试点三年行动计划,从2023年开始,每年选择5—6个县(市、区)聚焦抓保护、促传承、创品牌等方面开展专项试点,提升全省地名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三是分级分批开展评选认定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等地名文化遗产品牌,以地名品牌擦亮城镇名片、促进文旅融合,在全社会营造了传承保护地名文化的良好氛围。
最新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地址:北京市大兴区科苑东路1号综合楼中国地名学会
电话:010-80206791;传真:010-65126979
邮箱:wk57888@sohu.com
版权所有:中国地名学会网
京ICP备15033175号-3 技术支持:圣辉友联